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論文研讀(二)

Yao-Jen Chang, Tseng-Yun Wang, Yu-Chia Chuang, Shih-Kai Tsai, “Ontology-based Personalized Wayfinding System Using Deviation Detecting for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s” to be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 Gyeongju, Korea. November 21~23, 2007. (EI)

利用即時的圖像導航來幫助精障者找到正確的路,利用 passive RFID tags 來引發行動載具中預先部屬的程式,但是只有圖像的導航並不能說是很好用的工具系統;以非精障者來說能正確的顯示出導航的圖示就很夠用了,可是對於精障者來說,正確的導航並不能保證精障者就一定能到達目的地,有太多太多的因素會使精障者在前往目的地時走失了,為了預防走失或者是在走失時,能在搜救的黃金八小時內將精障者找回,這相當重要。
論文中提到了整個判定走失進而發出警告的關鍵核心是 breadth-first traversal,利用精障者的靜態資料與動態資料做為比對而產生判斷的條件。關於這裡,我還是有很多的疑問?

1.

這張圖試由(1)這個點開始往下比對還是由最底層反追朔回去呢?
還有就是在維基百科解釋 breadth-first traversal時只提到這模型會一直比對直到找到需要的為止,這要怎麼跟論文內容做結合呢?

最後再看到實際做實驗時,受測驗的成員幾乎都能到達目的地,走失的比例很低,可見運用圖像式的導航在實際的運用成效良好。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論文研讀(一)

這篇論文我是第二次去閱讀它,第一次是在老師所開的網際網路課程上所繳交的作業,這次有了不一樣的感觸,當然的將部落格運用在教學上頭無疑的是很棒的想法;在我選修了一年的課程之後,其教學的效益自然是不在話下,所以,之前所寫的利用部落格教學的好處就不用多加贅述。另一角度的問題,就算知道這種方法是好用的,該怎麼讓人知道呢?因為做研究不是到處跟人說你的研究有多好就可以的,必須要有一些具體的數據或是成品來相輔相成,但是要怎麼設計一個實驗來得到數據?還有就是有了一些資料後,要以怎麼樣的型式來讓閱讀者輕易的看懂你所要呈現的東西;觀念對了,理論懂了,想法也有了,要怎麼做到讓人接受?
老師做了個實驗,就是要求上課的學生在閱讀其他同學的部落格之後,留下一些評論,而且最少要留三個同學以上,再將這些評論的數目記錄下來做成數據圖,來輔佐提出的理論。這是即將成為研究生的我要學習的。

以下是我看完論文後不太懂的地方:

1.看不怎麼懂這題是要問什麼?
[Q3]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of reaching peers’ works by no
more than N clicks through dialogue links on the works?
(N i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2.老師所運用的演算法,是指Aij=1表示i同學在j同學的部落格留下評論,那如果是Aij=0則否,運算式是為
A*= ∪ Ai
i=1..N
可以請老師簡單的說一下這些數據跟運算式要怎麼用嗎?

還有就是想跟老師分享一下我在實際參與部落格教學後的一些想法:
用部落格來教學對於那些想要認真學好這門科目的學生來說,真的是受益良多,lab有任何的問題馬上就可以得到回應,不懂得也可以很快的得到解答,有些不敢在上課發言的同學也可以藉由留下回應讓老師知道問題所在,站在這個角度我很滿意部落格教學;可是相對的,有些同學反藉可以瀏覽他人部落格得到解答,就在應該是lab的時間做其他的事情,等到有人完成之後,才開始邊看邊打程式,感覺很糟。以上是我對於教學上的一些想法,請老師指正。